启嘟渡科技商贸有限公司
SEARCH

与我们合作

我们专注提供互联网一站式服务,助力企业品牌宣传多平台多途径导流量。
主营业务:网站建设、移动端微信小程序开发、营销推广、基础网络、品牌形象策划等

您也可通过下列途径与我们取得联系:

微 信: wxyunyingzhe

手 机: 15624122141

邮 箱:

融水苗族自治县的经济

更新时间:2025-01-16 22:07:50

2006年,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.73亿元,增长14.1%;全年累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.68亿元,按上年现行价格计算,增长8.15%;工业经济继续壮大,规模以上企业达18家,竹木、水电等资源经济日趋明显。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,二产比重与2005年相比提高了2.1个百分点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.70亿元,增长11.36%;财政收入完成1.465亿元,增长8.37%。

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0.1亿元,同比增长14%,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,年均增长17.72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.69亿元,同比增长66.1%,是2005年的7倍,年均增长48%;财政收入达3.3亿元,同比增长44.3%,是2005年的2.5倍,年均增长19.57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.3亿元,同比增长16.9%,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,年均增长18.92%。

201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.06亿元,同比增长10%;财政收入完成4.03亿元,同比增长22.1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.77亿元,同比增长42.1%。

融水县五大支柱产业为制糖业,化学原料及化学产品制造业,水力发电业,竹木产业,旅游业。

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.73亿元,增长11%;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50.27亿元,增长23%;财政收入完成5.45亿元,增长7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亿元,增长23%。全县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,除财政收入外,其它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,经济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。 至民国31年(1942年),融县有专营手工业户91家,包括有棉纺织、锡器、首饰、木器、陶器、藤草棕编织、造纸、爆竹、冥镪、服装、印刷等11个行业,资本额总计达16万余元。至民国29年2月,因日寇入侵桂南,兵工厂迁往贵州桐梓付家洞。遗留的厂房、宿舍为附近村民拆搬殆尽。

解放后,历届人民政府以发展经济为重要的施政任务。1955年,农业合作化运动兴起,全县组建了48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(组),包括铁器、木器、竹器、五金、皮革、弹棉、纺织、首饰、糕饼、印刷、建筑、酿酒、豆腐、雨伞、干粉、糖菜、织网、棕绳、单车修理等19个行业,社员总数840余人。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手工业联社。1957年全县工业产值共计906万元。

1970年3月由国家投资在大浪兴建麻石电厂,装机总容量10万千瓦,1977年全部建成投产,年发电4亿度左右。集体所有制工业,在原手工业社的基础上组成木器厂、竹器厂、针织厂、陶器厂、五金修配厂、工艺美术厂、五金农具厂、服装厂等8个厂,1978年职工总人数492人。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至5195万元。由于受“左”的思想影响,企业合理的规章制度被说成是“管、卡、压”而受到批判,致使企业管理无章可循,劳动纪律松弛,企业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,仅经委所属国营工业至1978年累计亏损159.15万元。

1978年以后,逐步调整了工业生产结构、布局,注重发挥地方资源优势,加强技术改造,强化企业管理。自1984年起实行经济体制改革,地方国营工业企业根据各自的条件,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,对长期亏损的永乐煤矿和氮肥厂分别于1980年9月和1985年初停办。自1985年起对长期亏损的企业实行兼并,将原农机修造厂、氮肥厂、纺织器材厂等10个单位,先后并入水泥厂,其固定资产无偿拨归水泥厂,所有人员、设备由水泥厂接纳统一调配。唯农械厂、纺器厂作为水泥总厂的分厂独立经营。二轻工业企业由原8个厂调整为13个厂和1个中心。

1985年,全县工业总产值6182万元。1990年,全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15929万元,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0578万元,实现利税总额2722万元,按可比价计算,总产值比1978年增加90.33%,利税增加4.44倍。

1991至1995年,5年中,全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37389.5万元(其中银行贷款21024万元,扶贫资金8778.5万元,财政拨借19万元,社会融资3600万元,自筹资金3787万元)。1995年,全县工业总产值53846万元,按可比价计算,比1994年增长19.44%,而利税总额比上年下降。企业亏损面大,负债累累,仅云深企业集团就达4.8亿元。

2006年融水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为18家,主要行业有:制糖、林产化工、电力、竹木材加工、建材、矿产冶炼等行业。年内新建投产的规模以上企业有广西古顶水电有限公司、亿康药业有限公司,年内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未达到500万元的企业有:丰华木业有限公司、林华林产化工厂、特种水泥厂。

2010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35.5亿元,增长30%。2010年规模以上制糖、化工、木材加工、电力生产供应四大行业完成总产值13亿元,增长23.8%,完成的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5%,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40家。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14亿元,同比增长20.69%。 融水是个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的山区县,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。

进入50年代,由于经济、文化、技术落后,农民以古老的耕作方式种植一季中稻,一些少数民族山区仍处于“刀耕火种”状态。1952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8098亩,其中水稻276850亩,粮食总产量4444万公斤,水稻平均亩产152公斤。1954年,土地改革全面结束,农民分得了土地,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,粮食生产稳步上升。1957年实现农业合作化,农民依靠集体力量,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,精耕细作,选用良种,人民政府在人力、物力、财力上予以支持,粮食获得丰收。当年粮食总产5076.5万公斤,比1952年增长14.23%,水稻亩产164公斤,增长7.89%。60年代中期,还请来广东潮汕水稻栽培技术能手,在县内部分地区进行水稻高产示范栽培,从而扭转了群众传统的耕作习惯。1967年,山区13个公社早稻种植面积发展到23776亩。这时期,以苕子、红花草、满园花为主要品种的绿肥发展较快,1966年,冬种绿肥3万多亩,1972年发展到4.59万亩。70年代中期,逐步建立健全农科组织机构,县设立农技推广中心站,公社有农技推广站,大队有农科组(员),生产队有农科小组。农科网络的形成,为推广良种、小苗带土育秧、蒸气育秧、分厢育秧,以及合理使用化肥,实行科学管水、防治病虫害等,初步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的新路子。1975年,粮食总产达8522.95万公斤,比1965年增长60.74%,水稻亩产206.6公斤,增长7.32%。

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,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,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粮食大幅度增长。1982年粮食总产8913.82万公斤,比1975年增长4.59%,水稻亩产246.5公斤,增长19.31%。1983年以后,由于自然灾害等各种原因,粮食生产连年滑坡,发展缓慢。人民政府加强对农业的领导,调整了产业结构,增加农业投入,并以粮食生产为“龙头”,促进农业全面发展。1987—1990年,通过大面积综合技术开发项目的实施,大力推广杂交水稻,发展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,提高育秧和配方施肥技术,实行科学管水,综合防治病虫鼠害。

1990年粮食总产首次突破一亿公斤大关,达到10395.8万公斤,比1982年增长16.62%,亩产262公斤,增长21.39%,农作物粮食播种面积达396400亩,其中水稻面积为334744亩。1994年,全县试验推广“旱育稀植”新技术和实行稻—稻—鱼一油耕作制,为全县的粮食生产开拓了新的前景。5年来,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,粮食总产连续超亿公斤,1995年总产达1.257亿公斤,平均亩产为325公斤,创历史最高水平。经济作物甘蔗、油料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,甘蔗生产已成为平原丘陵地区主要经济支柱之一。

融水有林面积33.82万公顷,森林覆盖率75.8%。耕地面积3.19万公顷,农田有效浇灌面积1.37万公顷,粮食播种面积2.64万公顷,经济作物种植1.26万公顷,农机总动力12.45万千瓦。

2006年全县农业劳动力260131人。占农业人口的61.01%。全县农业用地总面积544.8万亩。其中,耕地45.11万亩,园地11.456万亩,林地407.22万亩,草地13.3万亩,水面5.51万亩,其他62.19万亩。2006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76369亩。其中,粮食播种面积395707亩,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68002亩,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212660亩。全县粮食总产12042万公斤,其中,杂优水稻产量9226.8万公斤,杂优玉米566.4万公斤。

2010年,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5.52万亩,预计粮食总产量11.71万吨,产量较上年略增;推广超级稻种植9.2万亩;完成鲜茧总产量1100吨,水果4.02万吨,食用菌2302吨,引进农业优良品种29个,全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个,完成新建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9个。全县甘蔗种植面积12.3万亩,进厂原料蔗50万吨,实现全区糖料蔗基地建设目标,完成税收2000万元以上。2010年新增柳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,全县总数达8家,实现销售收入1.95亿元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,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19个。完成国家补贴购置农业机械4468台,购机农户享受补贴715万元,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22%。

多重随机标签

猜你喜欢文章

QQ客服 电话咨询